做水迷宮實驗的正確姿勢
Richard G. Morris于1981年和1984年連續(xù)發(fā)表的兩篇文獻使水迷宮實驗名動天下,三十多年來已然成為學習記憶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評價實驗。前文中小白鼠BB-8依次經歷了實驗的四個階段,本文我們就認真介紹一下水迷宮實驗的攻略。既然是攻略,那實驗目的啊實驗原理啊什么的就不提了,一句話,為了評價實驗鼠的空間方位學習與記憶能力。先八卦一下,這個實驗本來是為大鼠設計的,后來因為轉基因技術的成熟,小鼠成為實驗主角,但與大鼠相比,小鼠真心笨啊!
1.裝備篇
實驗的裝備說起來很簡單,一個水盆,一套圖像分析系統(tǒng),That’s it!
1.1 水盆
雖然名字叫水迷宮,實際上就是一大盆水,與我們熟悉的繞來繞去的迷宮沒毛線關系。Morris 在1981年用的盆直徑1.3米,深60厘米;而到了1984年他老人家又改了主意,用了一個2.1米的大盆,可是深度只有40厘米。這個頭開得不好,所以直到現在對于水盆的大小也沒有個一定之規(guī)。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做小鼠和大鼠用不同直徑的水盆,小鼠最小有用到直徑0.8米的,常見的是1.2米直徑;大鼠最大的一般也不超過2米,常見的是1.6米直徑。至于深度,一般都在60厘米。對于實驗鼠來說,盆越小任務越簡單,越大越難。
說是水盆,還是有點要求的。首先是顏色。因為實驗鼠典型的分為黑色與白色,所以早期的水盆會分成白盆和黑盆(別想錯了,當然是白盆做黑鼠,黑盆做白鼠,否則鬼知道老鼠游到哪去了),但那樣太麻煩,所以目前一般都提供中性顏色(如藍色,灰色)的水盆,以適應各種顏色的實驗鼠。
其次是給排水。別小看這一盆水,輕輕松松就是一噸,給排水絕對是要考慮的。給水還算方便,水龍頭接根管子到盆里就好了。排水一般是在盆底開口接排水管到下水口。所以安裝水迷宮的地點要求有上下水口,否則給排水的管路會非常非常長……。對水溫控制的要求其實不是剛性的,因為很多時候實驗所需水溫(20-27℃)和室溫是很接近的,把一盆水放過夜就行了。但鑒于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氣候各異,所以一般都會要求附帶水溫控制設備。好在溫控的要求并不高,否則就尷尬了。一般來說,偏低的水溫一方面會引起實驗鼠的厭惡情緒而加快游動以尋找站臺,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實驗鼠因失溫而降低游動速度。對于溫度,小鼠比大鼠更為敏感,所以正如前文BB-8所經歷的,把出水后的實驗鼠放到暖墊上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恢復體溫的策略。
第三是一個重要的配件,站臺。這東西相當于迷宮的出口,整個實驗就是考察實驗鼠是否記得站臺的位置。BB-8的經歷已經告訴我們,這東西有時候要高出水面,有時候要低于水面(通常0.5-2cm),還要能變換位置。不過別擔心,目前所有市售產品都能輕松滿足這個要求。站臺的直徑比較統(tǒng)一,10-12cm,實驗鼠能站上去就行。當然,從原理上來說,站臺直徑與水盆直徑的比例影響到實驗任務的難度,但通常大家更在意水盆的直徑。
既然是攻略,少不得要說說怎么挑,雖然真心沒啥可說的。跟挑手機一樣,挑個順眼的就行了。只有一點,對金屬盆的要慎重,要確定是不銹鋼的,否則做一次實驗放兩天就生銹,整個人都會覺得不好了……
1.2 圖像分析系統(tǒng)
講真,這個是重點。雖然一般一個實驗只有6分鐘,但好多只老鼠加在一起,時間也蠻長的,如果都需要我們一只一只用眼看用手去掐秒表,很快人就頹了,而且也無法繪出實驗鼠的軌跡,進而無法精細地評價它的尋找過程。所以 一套好用的圖像跟蹤與分析系統(tǒng)必不可少。什么是好用的?套用鄧爺爺的一句名言:不管白貓黑貓,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。一點沒錯,只要能“抓”住老鼠,就是好的系統(tǒng),“抓”得越仔細,越好!這方面的評判其實也很容易,去看國際頂級神經科學相關期刊的文章,上面提到的系統(tǒng)都不會差。
那為什么會有可能“抓”得不好呢?首先是因為實際情況可能很復雜,最典型的干擾來自水波晃動導致的影像變化,很多低端產品會把晃動的光點誤判為實驗鼠而對真實的實驗鼠“置之不理”。其次是圖像識別的底層技術有差異,高端的產品會識別實驗鼠的多(達4)個部位,這樣就不便能描繪實驗鼠的運動軌跡,還能實時判斷出實驗鼠的頭部朝向、是否在原地轉圈尋找這樣的精細指標,而低端產品甚至會只把實驗鼠看成一個質點單純地描繪其運動軌跡,這會導致實驗結果過于粗糙從而淹沒了客觀差異。當然,和所有的好東西一樣,一分價錢一分貨,最明智的決策永遠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進行選擇。
2 步驟篇
一個完整的水迷宮實驗包括 提示(Cue Trials), 習得(Response acquisition trials), 檢驗與消退(Probe and extinction trials) 這樣三個階段,“增強”版水迷宮實驗會在消退后進行新(位置)的提示與習得實驗。
2.1 提示(Cue Trials)
正如BB-8所經歷的,小鼠在下水后沿著盆壁游動是很常見的現像,這時使站臺高出水面是為了便于實驗動物發(fā)現站臺。這一步就是在告訴實驗鼠:別瞎折騰了,上臺才是硬道理。使站臺高出水面是最常用的方式,也有實驗者在盆壁放置醒目的標識來實現這種“告知”功能。這對于實驗鼠區(qū)別不大,都屬于近距標識。對于實驗鼠來講,這一步所需要的技能是最基礎的定向游動能力,如果這個能力缺失,會被淘汰出實驗。
2.2 習得(Response acquisition trials)
這一步才是關鍵,要讓實驗鼠根據遠距標識習得并記憶站臺的方位,相當于要讓實驗鼠自己腦補出地圖,無論在哪個位置被放下水,都能快速確認站臺方位。很多時候在這一步就已經出現差異,習得的速度與質量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指標。這一步耗時可能比較長,加上變換實驗鼠入水位置,有可能需要反復持續(xù)幾天。
2.3 檢驗與消退(Probe and extinction trials)
這一步算是“進階”,當實驗鼠習得站臺方位后,撤去站臺,檢驗實驗鼠是否仍然記得站臺的位置。這時實驗鼠的“正確”態(tài)度是就算沒有站臺也在原來的站臺位置上停留,即所謂的“空間偏好”。如果不進行新的實驗,檢驗部分進行一個批次就可以了。如果反復進行這一步驟,實驗鼠原來的記憶會消退,為下一步的實驗做出準備。
2.4 新定位實驗
這一步幾乎就是重復提示與習得實驗,最關鍵的不同在于變更了站臺的位置,這就要求實驗鼠根據原有的遠距標識生成新的站臺方位地圖,是對認知可塑性的良好檢驗。話說這里就能看到大小鼠的差異,大鼠通常會很快通過新的搜索策略在新位置找到站臺,而小鼠的表現就差多啦,受前攝記憶的影響非常明顯。
結語:到這里實驗的部分就完成啦,其實真做起來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(jié),而且后面還有比實驗辛苦百倍的工作,分析與統(tǒng)計,這里面的道道,你懂的,絕對需要另外一篇長文章才能講清楚,還是且聽下回分解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