腦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圍內已成為頭號殺手,可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,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占85%。
缺血性腦卒中(ICVD)亦稱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或腦梗死,是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,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,并越來越趨向年輕化。具有發(fā)病率、死亡率、致殘率、復發(fā)率高的特點,是目前重點防治的一種疾病。大腦中動脈(MCA)為臨床上發(fā)生腦缺血損傷最常見的部位之一。故大腦中動脈阻塞(MCAO)模型被廣泛用于局灶性腦缺血的研究。用血管內線栓阻斷法制備大鼠MCAO模型,已被腦血管疾病研究者廣泛接受和采用。
在栓塞后48小時內至少有1/3患者出現自發(fā)性再灌注,一周時增加到一半或更多,無論是自發(fā)性再灌注還是溶栓后再灌注,都會產生一系列的更嚴重的級聯反應:神經體液調節(jié)的影響、生物活性物質引起的非細菌性炎癥反應,最終導致神經細胞凋亡等不可逆損傷。所以目前動物疾病并模型較多采用線栓阻斷
大腦中動脈一定時間后拔出線栓引發(fā)再灌注的短暫腦缺血-再灌注模型。大鼠呼吸麻醉機進行麻醉,仰臥固定于手術板上。右頸部備皮、清洗,縱向剪開約3cm口,分離CCA、ICA及ECA并掛線備用,結扎ECA 與CCA , 用動脈夾夾閉ICA 遠心端后,迅速于ECA 與ICA 分叉處作一切口, 從切口處插入一端加熱成光滑球形尼龍線(直徑為0.25 mm, 距球端2 cm 處作標記)。線插入ICA 后, 于入口處稍稍結扎尼龍線與入口處ICA 段, 然后松開夾閉ICA 的動脈夾, 繼續(xù)插入尼龍線至稍有阻力后略回撤, 至線插入深度為(18.5 ±0.5)mm 左右, 實現大腦中動脈阻塞導致腦缺血。再次結扎入口處,尼龍線外留約1cm,縫合皮膚。45min后輕輕提拉所留線頭至有阻力,實現大腦中動脈再灌,則造模完成。假手術組大鼠只結扎ECA與ICA。
模型狀態(tài)
造模第二日多數模型大鼠口鼻會出現血性分泌物,表現為毛發(fā)干枯,精神倦怠,蜷縮懶動,且出現一定的死亡率。隨著時間的延長,大鼠狀態(tài)好轉,活動增多,毛發(fā)變順且有光澤,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。
檢測方法
造模完成后等待大鼠蘇醒,依據Zea longa 5分制標準篩選出2分或3分的腦缺血模型進入后續(xù)實驗。0分:無神經功能缺損癥狀,活動正常;1分:不能伸展對側前爪;2分:爬行時出現向左轉圈;3分:行走時身體向偏癱側傾倒;4分:不能自發(fā)行走,意識喪失。
行為學指標目前常采用跳臺法、避暗法、穿梭箱法來測定動物一次性被動回避反射能力 ; Y 形水迷宮實驗、Morris水迷宮實驗等測定動物空間分辨學習記憶能力。研究血管性癡呆、腦卒中抑郁癥等可以選擇曠場試驗作為行為學檢測指標之一。
病理檢測常用HE染色觀察組織水腫炎癥反應等,尼氏染色可以反應神經元細胞情況。
模型評價
水迷宮
在Morris水迷宮獲得性訓練、探查訓練和對位訓練中,各組間大鼠游泳潛伏期、游泳距離和游泳速度指標均無顯著差異。對位探查訓練中,與假手術組相比,模型組大鼠平臺所在象限時間百分比、平臺所在象限時間和進入平臺所在象限次數均顯著減小(P<0.05,P<0.01);
曠場試驗
曠場實驗結果顯示:與假手術組相比,模型組大鼠穿越格子數顯著增加(P<0.05);與模型組相比,陽性藥組大鼠穿越格子數顯著減少(P<0.01)。各組大鼠后肢站立次數和中央格停留時間均無顯著差異。
TTC染色
2,3,5-氯化三苯基四氮唑(TTC)染色法觀察腦梗死灶:TTC染色后,未缺血部分呈玫瑰紅色,而腦梗死灶呈蒼白色,證實模型制作成功。結果顯示,與假手術組相比,模型組大鼠腦梗死面積顯著增加(P<0.01);與模型組相比,陽性藥組大鼠腦梗死面積有顯著減小(P<0.01)。
TTC染色 |
||
假手術組 |
模型組 |
陽性藥組 |
|
|
|
|
尼氏染色
神經元尼氏體與細胞核呈藍紫色,背景呈淺藍色。結果顯示:假手術組海馬 CA1 區(qū)神經元排列規(guī)整,神經元胞體及樹突內尼氏體豐富;實驗組神經元排列紊亂,并伴有細胞水腫和壞死發(fā)生,尼氏體染色較淺,模糊不清;陽性藥組神經元尼氏體排列較為規(guī)整,偶見神經細胞水腫,和溶解。
附 圖 |
||
假手術組 |
模型組 |
陽性藥組 |
|
|
|
|
|